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活動 >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論文: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以佛教八正道、六波羅蜜為企業經營之終極使命--高啟達
2015-09-18


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
以佛教八正道、六波羅蜜為企業經營之終極使命

高啟達
詮興開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一、現今已不是純樸的農業社會
人類的社會自從把「市場自由競爭」,作為經濟活動主流價值以來,企業就變成了社會中主導「生產」與「分配」的基本單位。一家企業公司,因為有生產力而創造收入,在此同時,也在進行分配收入。(例如:每位員工的薪資,每位股東的投資股利。)
這種以追逐利潤為導向的活動,使得每家企業在追逐最大私利的同時,整個社會也會因此創造最大的利潤,社會裡各個企業產出的各種物品,透過貨幣價格機制來交易,整個市場如同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牽引,執行最有效率的產銷行為,因為市場有好價格,有利可圖,大家就去生產,這就是那隻看不見的手在運作,讓生產活動去滿足最有需要的需求。這也在不知不覺中,沒有人發號施令,只靠市場價格誘導,得到對社會最有利的經濟結果。這就是亞當.史密斯很有名的「國富論」,這也就是「市場越自由競爭,國家經濟越好」的理論。表面上看到的是理論完美與高明,可是在背後卻是以人性的貪婪當作動力,這與古代農業社會與自然和諧,敬天重地的德性,相去很遠。
既然企業先天本質是在追逐本身最大的私利,要企業實行八正道、六波羅蜜,肯定有它的困難度。
二、現今產業型態存在的重大問題
一旦企業忽視了倫理道德,而過度追逐短利,忽視長期福祉,會變成怎樣的一個社會?整個社會最後會賠上:不健康、不安全、環境汙染的嚴重代價。近來的食安事件,正是這冰山的一角。但是我們細思:企業是主動喜歡做危害社會眾人的事嗎?應該不是的。每家企業都只是為了賺取利潤而已,只是許多企業在「營利」、「法規」、「道德」這個三角習題上,失去了平衡,所以產生嚴重的後遺症。國家法規的不嚴謹,執法不落實,固然是重要因素,不過這個區塊屬於政府管理績效範圍,不屬於我們研討的範疇。我們的重點在於倫理道德,但是,實際上這個部分很不容易做到。企業的成立是以賺錢為目的,很難要它聽取道德勸說,比起政府法規的強制力來說,道德約束力確實薄弱太多了。但是又不能不做,全世界的國家政府效能都有其極限,涵蓋不了全部,所以,我們可以了解企業倫理對社會責任有多麼的重要。
實施的方法:八正道、六波羅蜜。這老生常談、耳熟能詳,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六波羅蜜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第一:在工商業界推行這些崇高道德時,不能踩到企業的紅線,就是推行這些活動,不能讓企業虧錢。聽起來雖然很庸俗,但卻是很現實的問題。如前所說:營利、法規、道德,這是三角習題,必須取得平衡。所以實施技巧是必要的。第二:最事半功倍的推動方式,當然就是針對企業主(也包含企業總經理)為使力對象,因為企業家在組織裡是掌權者,是發號施令者,他的想法改變了,企業的行為方式就改變了。
許多企業家事業有成,更期待進一步贏得社會的尊敬,這是普遍的人性。有一個出名的人性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於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中所提出。馬斯洛使用了「生理」需求是第五層(最基層、最下面一層),「安全」需求是第四層,「隸屬」與「愛」的需求是第三層,「自尊」的需求是第二層,「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是第一層(最上面一層),用來描述人類需求層次。

從第五層往上說明:基本就是溫飽。每一個人都有這最基本的需求,解決溫飽的問題後,就會想要有好的生活環境,這時候到了第四層:環境安全。等到環境安全了,就想要有歸屬的感覺,這就是第三層:眷屬感、社群感。再往上的兩種需求,一般人不一定會有,第二層的社會名聲和地位。比如:扶輪社會員、青商會會員、慈濟榮董等;第二層的需求在企業家是普遍存在的。最後第一層較難形容,舉例說明:如善心的醫生發願到非洲行醫;如運動家今生想登上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如尊貴的法師們,拋棄世間享樂,追求自度度人的崇高目標等。
這五層的需求,越底層人數越多,幾乎每個人都需要,漸上漸少,能到達第一層的,恐怕只有少數人才有「今生自我實現某種偉大志業」的需求。
一般企業家,事業有成,更期待進一步贏得社會的尊敬,這是第二層的需求。所以佛教界可以邀請他們從事社會公益活動,並以各種形式給予表揚,企業家財務方面的捐贈,在商言商,讓他們的企業可以抵繳稅金,透過參與,再常伴以佛教正知見的講座,潛移默化,漸漸讓企業家,從十分重營利,拉回有五分重視社會責任的認知。這就是在推廣「正見」、「正思惟」,而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也漸漸成為企業家的信念。
三、期待企業的改變
企業家具足信念後,就會開始改變他的做法,自我概念會從只關心他的企業,擴大為關心社會大眾。會從只關心眼前利益,改變為顧及長期利益,甚至相信因果。他的企業漸漸不再從事利己害人的生意,不再從事破壞大地環境的生意。這就是「正語」、「正業」、「正命」的推廣。
在上次食安風暴中,有一模範生完全沒事,它的名字是義美食品。我們應該為這家企業鼓掌,它的老闆說:原料商來推銷油品,價錢那麼低,他的第一反應是:一定有問題。他反問說:為何同業們不覺得有問題?義美投資在食材成分檢驗的設備,不遺餘力,他認為要做食品行業,這些設備是必須的。這家企業令人敬佩,完全做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不過義美老闆說:我的產品也因此比較沒那麼好吃,比較沒那麼便宜。當我們在扮演消費者角色時,我們支持義美了嗎?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再談「正精進」,既已知道是值得做的事,用功努力就對了,對工商企業主來說,執行力一直是他們的專長,不會是問題。
最後,「正念」、「正定」,這個部分已經進階到個人心靈境界的提升了,如果真的落實,應該是涅槃境界了!對企業家來說,整天在錢堆裡頭進頭出,這個部分實在距離遙遠,然而這是佛法最珍貴的部分,佛陀所以出興於世,只為一大事因緣,這大事正是度一切眾生入涅槃樂地。所以,涅槃境界雖遙,身為佛教徒,總有責任讓有緣眾生,品嚐醍醐稍分。
其實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對帝王治國的教育,有很完整一套連結心靈修持的方法,很適合當今企業主治理他的公司:
古籍《大學》裏的出名內容:「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意是說:想把天下治好,先把國治好;想把國治好,先把家治好;想把家治好,先把自身行為做好。接著說:要先正心,要先誠意。正心與誠意已很接近「正念」、「正定」的修持了。如果了解古帝王所以修定,便能產生治國平天下的好處,企業主就會很樂意,為了治理他的企業,來做正念、正定的修持。
另外《大學》又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裡說的是:心靈修練,有「止」有「定」便能得到智慧。事實上,日本有些企業鼓勵高階主管,定時在公司的冥想室(或稱靜坐室)裡獨處,能靜能定,讓他們心智能有更高的敏銳度來做公司決策。而晚近台灣和中國大陸有些道場也舉辦短期閉關,鼓勵企業家禪修。禪寺為企業家舉辦禪修營,參加的工商人士通過幾天的禪修,改變他們對佛教、對出家人的認識,並可瞭解佛陀的智慧與慈悲。最主要的是為了尋求一條讓更多人親近佛法,並能夠實際運用佛法於世間的道路。
佛法不是紙堆中的哲學思辨,而是引領眾生於當下解脫的方便。《維摩詰經》說:「唯其心淨則國土淨。」唯有讓所有接觸佛法的人,心得清淨,才能淨化他們的生存空間,讓他們少生煩惱,時時生活於淨土之中。進而希望企業家通過學習佛陀的智慧,讓自己事業成功,通過學習佛陀的慈悲,知道如何分配財富,回報社會,從而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此外,像台灣有些大公司設有各種社團,其中就有佛學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企業家從事的活動,可進階到馬斯洛的第二階層,甚或第一階層。曾任台灣英業達集團(無敵牌計算機,OK、WAP手機)總裁溫世仁先生,把公司交給合夥人經營,自己全心全意在中國偏遠荒涼地區幫助小孩求學,令人敬佩的是他已實現第一階層的理想。
四、以工商界的角度看八正道、六波羅蜜
部分工商界人士佛學浸潤不深,又處處講求快速效用,對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認知角度,遠遠不同於正統佛教徒,以下是我以工商業者的皮毛看法,也較偏重實效。
(一)八正道:
正見:了知我本是佛,現在暫迷為眾生。
正思惟:既然原本是佛,當珍惜此生,努力撥迷歸覺。
正語:日常生活中,言語就當依照上二項(正見、正思惟)來做。
正業:日常生活中,行為就當依照上二項來做。
正命:照上四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的規範,謹慎選擇謀生的行業。
正精進:時時保持上面四項的努力。
正念:這裡談到本具的體性了,我們若每個念頭不染塵境,不起分別,當下一念便是佛,就是正念。
正定:但下一念再染,便又落在輪迴眾生位,把不染塵的念,連續拉長,塵境不干擾自心,稱為正定。
(二)六波羅蜜:
佈施:於日常生活中練習,把自己所喜愛的分享大眾。
持戒:利己不利人的行為,要修正並克制它。
忍辱:處處練習縮小自我,「我執」漸漸淡薄,心量逐漸擴大。
精進:上述幾項修練,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浪擲寶貴人身。
禪定:停止自心對六塵不斷攀緣的妄想,以清靜的般若智慧,觀照自心法界的實相。自心原本就是清淨,練習禪定,讓六個感官,不再染著塵相,讓本具佛性自顯。
智慧:了解自心本具佛性,可透過上述修練而證得,生死煩惱可自解脫,進而幫助一切眾生也解脫生死煩惱,這正是《華嚴經》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最高智慧。
八正道與六波羅蜜都以「正知見」與「智慧」為基礎,眾生本具佛性,都可成佛。都可了脫生死輪迴煩惱。有了正確認知基礎,再去修行,即為「正精進」、「正定」;否則,越精進越走偏。最後可得到解脫的果位,這與邏輯學的三段論法(前題、推理、證明)很相似,佛學則稱為根、道、果。先瞭解基本認知:眾生本具佛性,都可成佛;此為根。修行的方法,此為道。最後得到解脫果位,此為果。
以下是嘗試把八正道、六波羅密相互關係表格化。詳見下表:

  佈施(道) 持戒(道) 忍辱(道) 精進(道) 禪定(道) 智慧(根)
正見
(根)
          V
正思惟(意)
(道)
V V V V V  
正語(口)
(道)
V V V V V  
正業(身)
(道)
V V V V V  
正命
(道)
           
正精進
(道)
      V    
正念
(道)
        V  
正定
(道)
        V  
根: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塵境(身、心、世界):緣起;真我是性空(生死是戲論)。
發自度心,未計其他,此小聲聞發心。我先成佛後,來度眾生,此大聲聞發心。我法教如舟,我及眾生,同舟共濟,此小菩薩發心。我誓拔濟無餘界,一切有情諸苦難;三世所作諸福利,皆悉施予諸眾生,令彼速疾成佛;彼所作罪障,應墮三途者,我皆代受無餘,如是發心,乃為上乘,可謂之大菩薩發心。若夫無上乘金剛乘之教義,儼同華嚴一乘實相,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實相現前,如如不動」。
「八正道」較偏重在前後次序,「六波羅蜜」則在講實施菩提行的不同面向。圖表中,根是最重要的佛知佛見,捨此則是外道,若心外求佛,越用功離佛越遠。道的部分可看到實施「八正道」的先後序,而「六波羅蜜」則融入其中。果是踏實修持必能得出離生死輪迴的聖果。發心大得大果,發心小得小果。
五、如何修持佛法
雖然表格化表達簡單,但是要以居士身實行這些細節仍舊不易。
不才曾參加幾堂禪修課,課中頗有心得,但下課後日常生活中,卻不易修持,真的就像一句話所說的:上座結緣,下座攀緣。直到這幾年,採取「動中修」的方式,在行住坐臥中,大大增加修行的時間,也感到佛法頗能受用。靜中修是結跏趺坐而修大空;動中修是歷緣對境修,也就是在行住坐臥一切處,見聞覺知一切境上修。再講得簡單些,我們終日吃飯、穿衣、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與其他人一樣,只有一點相異,就是我們心中不染六塵、八識;看到漂亮的東西,我們不執著,聽到悅耳的聲音,也不追尋,念念都是真如慧照,不離本際,不捨大悲。
方法是從妙有入手。現代人一身肩負許多工作和責任,人口擁擠,沒有安靜的環境修空觀,就可從妙有著手,由本體起妙用,示現本尊,普度一切眾生無不成佛,故了知周遭的人物、六道有情都是本具佛性,都為本尊;又觀一切世界,皆為諸佛淨土,高樓大廈或木屋草棚,都是淨土之宮殿,與諸佛淨土無二無別;一切音聲都是本尊的咒音;一切想念都是諸佛的甚深宏願;久之即離分別愛惡,妄想顛倒執著取捨。因為所見,唯有諸佛依正莊嚴;所聞,唯有諸佛一乘圓音;覺,是甚深般若薰照;知,唯一乘實相,菩提大願。自於行住坐臥一切時,見聞覺知一切境,皆不為塵境所染,內心妄念煩惱邪見不起,久之自性清淨,實相現前,不起於座,即成正覺。
上述內容中,本尊的稱呼是藏傳用語,一般說法可改稱為「菩薩」,也就是把自己當成菩薩,而周圍每個人都是佛,自己工作活動的環境就是佛的淨土,一切的聲音都是佛號,時時刻刻就這樣觀、這樣修。這樣的動中修,可使每天的修持時間變長,可以在生活中受用修持佛法的好處。如果能讓企業界學佛的人士,得到佛法受用在生活中,而不只是注重來生,不論對修持的當事人,或者對佛法在人間的推廣,其實都很有正面的意義,尤其對象是工商企業家,更能體會到佛法的入世益處,他們更會護持推廣,讓整個社會更趨向善,而且向上。這樣才不會辜負佛祖出世的本懷,法師們弘法的苦心,居士大德們護持的大心!
六、企業人士的自我期許
企業是社會組織內非常重要的單位,嚴格的說,它直接或間接的負擔整個社會所有成員的生計,每個企業若有倫理道德的認知與紀律,它就不會不顧一切後果,只追求短利,而會重視社會責任,整體的發展必然可長可久,乃至最後,止於至善。
這就是「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重要關係,身為企業人有如此的嚴肅認知,也了解自身的社會責任有多重大,但也更期待尊貴的法師們,以及諸位維摩詰大居士們,多多給企業界提攜與教導!
最後,願以此粗淺見、真誠心,喚起廣大社會的覺知,不論在任何崗位,每個人每天的思想、言語、行為,都在影響社會。所以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螺絲釘,都可以幫助社會止於至善,即娑婆成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