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活動 >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論文:企業社會責任的方便波羅密--黃翠吟
2015-09-18


企業社會責任的方便波羅密
黃翠吟
泰山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摘要
《地藏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企業雖以追求股東最大利益為目的,但依其發心,行其方便力,善盡社會責任,亦可繪畫出世間企業淨土,自利利他兼顧,不相衝突。唯依所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願力大小,企業經營亦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差別,利益眾生的層面亦各殊異。本文就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因緣、動機及方便善巧作敘述,並舉本人服務之基金會為例,述其成立動機、生命教育的推展、內涵。
施、戒、忍、精進、禪、般若、方便、願、力、智波羅密等十德目是大乘佛教的修行方法。以空性智慧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不僅是自利也利他,自度也度他。其中「方便波羅蜜」是指在了悟真理實相後,善分別諸法相,通達並實踐各種利益眾生的方法。
本文的要旨就是在探討如何運用「方便波羅密」,以慈悲、智慧、方便來造福社會人群。歸言之,企業成長與社會安定息息相關,企業利用其資源,以其影響力、方便力推動社會福祉,成就企業淨土、人間淨土,實乃隨企業主之心淨也。
關鍵詞:方便波羅密、社會責任、基金會、生命教育
一、前言
企業設立之目的是為追求股東之最大利益,然所謂「最大利益」並非無限上綱,不擇手段,須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所以有其基本的社會責任,諸如貨真、價實、產品及製程不影響健康、不傷害他人權益、不剝削員工等等。擴而大之,從企業成立、產品設計初始即已關注到生態保育、環保護生、人類未來、價值觀的影響等。現今的企業在全球化下,更應宏觀的放眼社會、放眼地球,諸如關注到公害污染、全球暖化、熱帶雨林消失、地球資源耗竭、貧富差距擴大,甚至倫理價值失序等問題。
人類的問題與企業經營密不可分,企業帶動了物質文明,但也摧殘了地球,破壞了人性和諧。以此觀之,企業能否善盡社會責任,乃在於企業主的理念,即其心靈品質,以其關懷層面的深淺廣狹,而成就不同層次的經營境界。以佛法言之,從自利的「我相」境界,進而照顧周遭人群的「人相」層次,再擴大之,是照顧整個社會福祉、利益眾生的「眾生相」境界,隨其所發菩提心之大小,企業利益眾生的深度與廣度各有不同。
有理念的企業家,除善盡內部經營的社會責任外,還會關注社會的安定文明,因為企業的永續發展和社會的和平安定息息相關。企業自己的小社會無法自外於大社會,今日世界的瞬息萬變,牽一髮動全身,互為影響的力量愈來愈大;故企業家往往對變動有其很深刻的洞察力,在宏觀的視野下,隨之也有著對社會的關心及憂心,因此,社會責任感強烈的企業家行有餘力時,會找尋參與社會建設的途徑,以「方便波羅蜜」奉獻投入,實踐理想。
二、設立基金會 方便善巧推展公益
    台灣深受中華文化儒家「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及佛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緣果報」思想的洗禮,很多個人及企業皆樂善好施,成立基金會或慈善團體,回饋社會。
  以我服務的泰山企業為例,至今已走過一甲子歲月,與台灣光復後的發展同步成長,因而企業領導人非常感念社會長期的安定,以及台灣人的樸實、善良、勤奮造就了企業茁壯的機會;同時,眼見社會傳統美好價值觀的日漸式微,不免焦急憂慮,因此於二十一年前創立「泰山文化基金會」,推展生命教育,傳播善的、正向的價值,探索生命意義及價值,活出美好人生。該基金會有專業人員、組織,可方便理念的推動,並獲得社會的信賴。
  大乘佛法中六度、四攝皆以布施為首,《大智度論》云:「檀為善行愛果之種,檀為福業善人之相,檀破貧窮、斷三惡道。」台灣很多企業成立基金會關心弱勢團體,或補強政府未關注到的層面,或促成各種社會議題,或對社會改革直接投入人力、物力,或拋磚引玉形成社會共識,加速政策的推動,對社會文明進步、人性價值提昇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三輪體空,無相布施,無「施者」、「受施者」、「所施物」之念;以空性智慧行布施,心毫不執著,才是如法的布施。泰山文化基金會創立之初,創辦人即告誡,要真實深耕,忌華而不實、為打知名度之活動;並要著眼於「教育」,因教育是脫離貧及困的根本方法,給魚吃,不如教他捕魚。其理念充份符合「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之精神。
三、進入校園 推動生命教育
  佛法是生命根本大法,是究竟之法,是最好的心靈醫藥,只有在佛法中才能找到超越生死無常的永恆意義。但是校園嚴禁傳佈宗教思想,而基金會因推動生命教育,可方便善巧的進入校園,給予孩子和教師心靈教育。
  全球化、數位化的時代,社會快速變遷,現代人的壓力及困境並未因科技發展而稍有減緩;世局反而更顯紛擾,競爭更見劇烈。近年接觸心靈成長或宗教的人士日漸增多,該門學科已成顯學,可見現代人對心靈淨土、對生命意義探索的渴望。泰山文化基金會投入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內涵是認識生命、發現生命的意義,尊重、珍惜及發展生命的價值,締造幸福的人生。其教育目標是啟發生命智慧、價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國教育長期忽略根本的生命議題,學生沒有從自己內在的思考來領會倫理道德的要求;價值觀沒有經過充份的思辨就無法內化,無法堅定實踐。「生命」這門課程愈早接觸愈能及早探索生命的意義及方向,透過反思,找到自己的人生觀,安頓自己,實踐真、善、美、聖的理想。
  近十年來,台灣教育界日漸重視生命教育,雖然尚無正式的學科與課程,但是很多接受過生命教育洗禮的老師,皆將此視為寶藏,視為生命之燈,並在各學科中融入教學。
四、生命教育的具體作法
一些宗教團體所成立的基金會,已在很多學校廣泛的推動生命教育,例如,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推動「靜思語教學」,福智基金會推動「觀功念恩」德育。此外,這些基金會還有計畫地培訓種子老師,以期在校園內持續推廣生命教育,且成效卓著,此皆「方便波羅密」的善用。
    企業成立基金會推展生命教育之作法,舉本人服務之泰山文化基金會為例,它不是宗教團體,在校園推展生命教育,只作一小部份。
() 孩子的生命教育: 學習「安忍」 
生命教育是心法,心法是靠體會、反省、感動,所以要以心帶心,以生命感動生命。少年的生命教育,是讓孩子從學習典範下手,例如邀請身障的生命鬥士到學校現身說法,激勵孩子面對挫折時要堅忍、樂觀;淬練人的挫折容忍力、復原力,這是生命的重要課題。佛法教導修「忍辱」,也就是「安忍」是對於一切違逆的外境不起瞋怒的方法。生命鬥士可說是方便善巧的用身教在為孩子說明「安忍」之法。
() 教師的生命教育:感動教師,才能感動孩子
教師是孩子的典範,其氣質、態度、言語都是在彰顯生命教育。所以,教師本身落實生命教育更形重要;有感動的教師,才能以生命感動孩子的生命。
    現今社會尊師風氣日漸式微,使得有些老師漸感氣餒,把教育視為工作、職業。然而教育是在變化人的品格氣質,老師必須真正「誠於中,形於外」,從內心發出愛心、熱情、願力,孩子才有感受,才能改變。
    因此,教師的生命教育,由一些有熱誠、有使命感,樂於春風化雨的老師來分享他們的經驗,讓參與的老師內心感動,能夠用「心」看每個孩子,了解「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而生起慈悲與智慧。老師有柔軟心、有愛心,才有愛人的能量,更能接納、尊重、關懷孩子;孩子才能體會什麼是愛,進而能欣賞生命、熱愛生命。
(三) 大眾的心靈成長
    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泰山文化基金會是以舉辦心靈講座、書籍、雜誌推廣的方式,讓非佛教徒或無信仰者有接觸生命教育的機會。基金會每年舉辦的「照亮心靈系列講座」,除由各領域專家學者談心靈的提昇外,並多次邀請中華維鬘學會鄭振煌居士,以大眾化、生活化的語言闡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意涵,讓一般大眾也可領略到修行的奧妙,進而運用在日用平常中。該講座同時透過佛教人間衛視台播放到全球各地,對生命教育的推展落實,影響極為深遠。
五、結語:有能者大承擔 建設企業淨土
    企業善盡社會責任,即是在建設一方企業淨土;對社會層面影響力大的人,一念之間,即可造福百千萬人。企業主何其有幸,更可把握此因緣行菩薩道,利益自他。「萬法唯心」,願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企業若能善用權力方便、財力方便、資源方便,正向影響社會,那麼,利益眾生的加乘效果也更加擴大。
    「方便波羅密」的真實義是慈悲、智慧、方便,企業主若能掌握此精神而揚之,企業經營也可成就一方淨土,一如《維摩詰經》所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