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活動 >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論文:以空性般若智慧,打造二十一世紀成功企業典範——企業領導人的內聖外王之道--釋見輝
2015-09-18


以空性般若智慧,打造二十一世紀成功企業典範
——企業領導人的內聖外王之道

釋見輝(釋傳檄)
圓道禪院住持
首楞嚴國際佛學研修院院長
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佛學講師
新加坡菩提佛院佛學講師
馬來西亞怡保定慧居佛學講師
壹、前言
湯瑪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中指出:今日世界各地人們彼此認識、相互連結的程度,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隨著企業全球化、國際化的經營趨勢,加上世界經濟版塊的迅速移轉,二十一世紀的領導人必須具備多元技能,朝國際級企業領導人的方向邁進。
企業經營並不僅止於商業行為本身,組織的組成分子是「人」,一切組織的行為,由人的行為組合而成,所以成功的「管理」,應以「人」為核心。在一略具規模的企業實體內,人既是執行管理的主體,又是被管理的客體。是故,任何有效領導統御方法,必須透視複雜的人際網絡,抽絲剝繭理出脈絡,才能運籌帷幄。身為企業家,不僅要重視人的因素,而且要精通對人的研究。
二十一世紀的企業主,不但必須具有超越自身文化脈絡的全球視野,亦須統御跨領域的多元人才,所面對的挑戰是前所未有。反觀宗教能跨越地域、種族、階級、黨派,不以利潤推動,不靠薪金鼓勵,只以信念營運,推動善行,影響人數以百萬計,其中領導之道極具借鑑價值。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行者學習諸佛菩薩的身教、言教,必須以落實在群己互動的生活中才得以圓滿。企業主的修行,必須實踐於企業組織的調御進程,企業管理,實為行者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道。《大學.經一章》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成就大人之學,從「明明德」、「親民」做起,終極圓滿於「至善」之境,達到「世界大同」之理想國;依此綱領而提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次第,可知欲達「平天下」遠程目標,必須以「修身」為起點與根本。
本文以金剛經、華嚴經、楞嚴經、地藏經等菩薩道經典中之要點,提出給予金字塔頂端—企業領導人「內聖外王」之道的建議,成就世界級的企業體系,必須先奠基於領導人的自身修為,進而建立良性互動的人際網絡,最後臻於覺行圓滿的至善境地。
貳、內聖企業領導人自覺之道
 一、信——信念
誠如前言所談,為因應變遷迅速的經營環境,我們需要具有全球視野,能夠超越文化與政治的領導人,來激勵帶動文化與背景和他們截然不同的人。而於《哈佛商業評論》中指出:能夠在全球市場立足並開創新局的成功關鍵,是擁有所謂的「全球心態」(global mind-set),其中包含三大要素:知識資本,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表一)最成功的全球企業領導人,在這三方面都擁有豐富的資本。
〔表一〕

 “Going to Overseas”, April 201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112
然而,儘管企業已經全球化,而且各地互相連通,這並不代表人們已為這種高度的資訊流通和人際連結做好準備,我們大多沒學過如何和文化、背景都與我們不同的人共事。和別人共事時,我們各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理解、行動和溝通,而且不善於和不同文化的人共處。
綜觀量表中三種資本,知識資本可以透過學習以取得,社會資本可藉由人際互動累積經驗與見識,其中最難以克服的,是如何在文化、語言背景歧異的團隊中,建立以誠信為基礎的互動模式。
換句話說,必須以何等信念才能使領導者突破自身宥限,具備全球心態,而帶領企業躍升至國際舞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開示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一語道破全球化領導人所應具備的空性觀點:
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菩提心為信念,相信自己具有菩提心,亦相信人人具有菩提心,唯有發菩提心,才能離一切相。而一切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中,以「我相」為一切執相之根本。一般人多是有「住」,指的是執著我相,造成性格、言行有所偏執。在《楞嚴經》中,佛以「圓器方空」之喻形容我相之執所造成的謬誤: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
方形的容器與圓形的容器,指的是各人由於來自不同家庭、語言、文化、經濟、社會等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獨特思想、性格、行為模式,此乃因人而異的「妄識」;空性,指的為人人之「菩提心」。器有方圓,空性無方圓;指器形不同造成的隔閡,妄識不一導致文化衝突等障礙,但超然物外者,為無固定形態的空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真心。然而常人的習慣是堅守此自身獨特性為我,以此為真實與信念,即形成佛法中的「我相」、「我見」、「我執」。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無法敞開心胸相互包容與溝通,主要問題多出於堅執己見,固守一己之行事作風,依偏好選擇所見所聞,此即認知心理學中所謂的「心理盲點」。
一部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賽蒙斯(Daniel Simons)和同事製作三十秒的影片中,提供了心理盲點的絕佳範例
http://viscog.beckman.illinois.edu/grafs/demos/15.html :影片裡有三個白衣人和三個黑衣人在傳籃球。研究人員要觀眾計算影片中三位白衣人傳球的次數。影片播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個穿黑猩猩裝的男子慢慢地走進畫面,經過傳球的六人身邊,對著鏡頭搥胸三秒,然後離開畫面。影片結束後,研究人員問觀眾是否看到不尋常的東西,結果竟然只有少數幾個人看到大猩猩。而當影片重播之時,觀眾便震驚於自己為了專注於白衣人傳球,造成對黑猩猩的「視而不見」所形成的心理盲點。
由此實驗可知,當我們心有所「執」時,心理盲點將使我們忽略顯而易見之物。若企業主以「有所住」的心態,以自己的偏好選擇資源,侷限於自身之舒適區,便容易造就心理盲點,忽略重要的訊息如建議、人才、市場…等,從而擴大其判斷之誤區,而造成決策上的錯謬。
所以,消除我執我見,就能夠包容異己,廣納多元,減少盲點與誤區。《楞嚴經》中,佛陀「但除器方,空體無方」指出去除心理盲點即是放下我執我見,亦即《金剛經》中佛對須菩提的回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發菩提心,則能夠「無所住」,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諸塵,也能夠突破假我妄執,契悟空性。是故,以真心為信念,去除我執我見,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便能以開放的心靈領納文化、語言背景歧異的各方人員,建立以誠信為基礎的互動模式,如此,便能迅速累積二十一世紀領導人所須具備的三種資本而擁有卓越的全球心態。
二、願——願景
集數學家、邏輯學家和哲學家於一身的英國作家卡羅(Lewis Carroll),在《愛麗絲夢遊仙境》裡有一段精彩的對白:
「這裡是哪裡?」愛麗絲問。
「你要去哪裡?」
「我不知道。」愛麗絲。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那麼現在你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
此段對白提醒領導者,如同領航者的目標一般,「願景」將決定整體企業的未來走向。「願景」在這個變化速度加快的時代,被樹立成神聖且致力追求的目標,一個企業沒有願景,就像在大海中失去方向的扁舟。企業經營者所設定的市場與企業體的層級與規模,由於領導者的願景而有所差別——設定潛在市場為全球,佈局、員工、策略…皆以全球為思考基點,就有全球性規模;反之,若僅止於地區,規模則侷限於街頭巷尾。在整體大環境迅速變化的時刻,新一代的領導人,該如何創造不凡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的辭世為近日全球之重大議題,所謂「三顆蘋果改變了這個世界,分別是:亞當和夏娃的蘋果、牛頓的蘋果,以及賈伯斯的蘋果。」可見賈伯斯旋風之威力。曾經至印度習禪與佛法的賈伯斯可以說是當代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的代表人物,如其所擬定的蘋果公司公告上可知:「瘋狂到自認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正是改變世界的人。~蘋果公司」,又說:
「你如果是個木匠,要做一個漂亮的五斗櫃,不會用夾板來做櫃子的背板,儘管背面根本沒人看得見。」我們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大小瑣事,但只要你的目標是超越平凡、領先群倫,光是每個月再增加99項新功能,就稱那是『創新』,還是不夠的。要做,就要做偉大的事。
賈伯斯讓世人了解,我們一生真正的任務,不是迎合他人的想法,而是找到自己在世上獨特的位置,走出一味屈從的框框,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所謂「願如海,行如山」,願景有多大,所發揮的力量就有多大。在《地藏經.忉利天宮神通品》中,佛陀至忉利天宮為母說法,與會者眾,數量不但文殊菩薩之神力無法測度,甚至連佛亦不盡其數。佛陀告訴文殊菩薩,這些大眾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依其廣大願力所結下的人脈,衝著地藏菩薩而來聞法、擁護、讚歎、隨喜,突顯出「大願」地藏王菩藏的威德與力量。從企業規模的角度來看,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可為願景領導者的典範,是故,領導者若能立下宏觀的願景引領企業,創造高平台、高視野的企業文化,更能為企業創造長期的經濟價值、為社會產出更大的利益、在組織內建立堅實的社會資本。
三、行——實踐力
企業領導人,一旦設定願景,最重要的,必須輔以實際的行動力,亦即,每天點點滴滴的習慣。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普賢菩薩提出落實十大願行的重點,在於每個宏願,必須做到「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給予企業主絕佳典範。
根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健康行為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要成功培養出一個新習慣,平均只要六十六天!即使面對死亡威脅,卻只有七分之一的人願意養成健康的習慣。新年許願要建立好習慣的人,有百分之八十八的人一年後都未能做到!
習慣的力量有多大?美國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在其全球暢銷一千五百萬冊的《與成功有約》(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中就提到:「習慣對我們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四川的邊遠地區有兩個和尚,一個窮,一個富。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佛教聖地南海去朝拜,如何?」
富和尚問:「來回好幾千里地,你靠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只要一個喝水的瓶子,一個吃飯的泥盆,沿路化緣前往就行了。」
富和尚聽了哈哈大笑,說:「幾年以前,我就下決心要租條船到南海去朝聖,但是,憑我的條件,到現在還沒能辦到。你靠一只破瓶子,一個泥瓦盆就要到南海去?真是白日做夢!」
一年以后,富和尚還在為租賃船隻籌錢,窮和尚卻已經從南海朝聖回來了。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遠大的目標,必須靠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美國股神華倫.巴菲特曾言:「人,聰明才智其實差不多,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你要做的目標,化身成你每天做它的習慣。」
小習慣只要加上「持續的力量」終能成就大事。尤其,這些帶來成功的習慣,甚至看起來相當微不足道,但持續一輩子,就是成功的推手。舉例而言:香港首富李嘉誠從小時候在茶樓當跑堂夥計時,就習慣把鬧鐘調快八分鐘,這是為了讓自己提前做好準備。經過多年努力,他成為香港首富,但即使到現在,八十三歲高齡的李嘉誠仍然維持著把表調快八分鐘的習慣,快八分鐘讓他可以做得比別人快、比別人好。只要多一個步驟,或者每天多花一點時間,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可能就是影響成功的關鍵。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個人表現優異,一個人表現平平,他們的差異與才華無關,與行為習慣及基本原則有關。」
所謂「願如海,行如山」,有了願景而沒有行動,願景成為空頭大願;只有行動而沒有願景,往往是無頭蒼蠅般盲修瞎練,繞了遠路甚至走上錯路。是故,願與行,必須相輔相成,行願相資,方能成就大人事業。
參、外王——企業領導人覺他之道
一、以慈悲開創雙贏模式
一般商業活動,多以提昇競爭力為導向,擬定「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零和遊戲規則。受此競爭思維模式的影響,企業體內的主從、勞資、同僚等關係亦常處於暗潮洶湧的緊張衝突關係,在1950年由
梅里爾·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爾文·德雷希爾(Melvin Dresher)擬定,後由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闡述的「囚徒困境」模型中,由於彼此信任不足,為維護自身利益,競爭性策略往往導致兩造雙方無一得利的殘局。
馬祖道一在衡嶽山常習坐禪。
南嶽懷讓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禪圖甚麼?」
一曰:「圖作佛。」
讓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磨作甚麼?」
讓曰:「磨作鏡。」
一曰:「磨磚豈得成鏡邪?」
讓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
一曰:「如何即是?」
讓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南嶽懷讓禪師的打牛打車說,可知諸事成功圓滿的驅動力,關鍵在於人心(牛),而不是完美的架構或形式。古人云:“得人才者成大事。”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成就事業的關鍵。但關鍵中之關鍵還是用人,可以說這是成就事業的真理。
當然,用人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只有講方法、講藝術才會有更佳的效果。而且,用人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必須要會識人、擇才、育才、御人。而對人的理解與研究,佛陀的教法中有最豐富的內容,依《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中:菩薩應以『四攝法』普攝眾生。何等為四?所謂:
(一)布施攝:組織利益共享,凝聚成員向心力與共識。
(二)愛語攝:建立良性溝通的管道。
(三)利行攝:成人之美,各部門間彼此互助,隨喜功德。
(四)同事攝:同理心攝受不同背景族群,所謂「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大眾的利益之中,必然有個己之利益,雙方思考模式,以互利為前提,必然得到雙贏結局;反之,若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之競爭模式運行,則落入一片廝殺紅海殘局。所以,利他比自利更能減低成本,符合經濟效益;以慈悲利他為思考取向,便能開創雙贏的藍海局面。
二、以智慧統御多元專才
中國唐朝的韓愈言:「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他眼見當時人材被遭蹋不受善用,感歎當朝領導者無識人之明,所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
曾經,鞋業公司派二名專員至非洲進行市場調查。
甲專員回報:「完全沒有機會,因為非洲人都不穿鞋!」
乙專員則興奮回報:「市場潛力太大了,非洲人都沒鞋穿!」
同樣地點,由於考量的觀點不同,而造成評估結果不同,身為主管者,應採納何者意見?如果認同甲君,而開除乙君,或者認同乙君開除甲君,可能流失了一位非常好的鞋業千里馬!一個創意十足的行銷人才,不一定有嚴謹的行政管理能力;而後勤守成的不二人選,也可能極度不具有開拓能力。能否知人善任,適才適用的企業人事佈局,便成為領導者所應具備的智慧。
在禪宗重要典籍《六祖壇經》中,五祖弘忍大師就展示一頁精彩的伯樂識人之明。
弘忍:「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弘忍:「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慧能:「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初見六祖大師,曾試探性地譏諷六祖為相貌不出眾,出身低微之獦獠身竟然妄想成佛:然而,在慧能回應「佛性有何差別?」的當下,馬上辨識慧能行者的見地非凡,再予以八個月的苦行磨練試驗,最後決定慧能為法脈的接班人。企業徵才大多途徑,初由履歷表中學經歷背景、年齡、性別進行第一輪的篩選,再經由面試中應試者的相貌、談吐、理念、應答等做最後裁決,但是,如果今天應試者如六祖大師之流,樣樣不出色,主試者是否能夠獨具慧眼?企業主在感歎「千里馬」難尋之際,是否也借鑑《壇經》,反省自身是否具備「伯樂」之慧眼?
五祖弘忍大師不但具備識人之明,其傳法佈局更是為禪宗法脈推向波瀾壯闊之新頁:檯面下,五祖三更傳法於六祖,囑付六祖傳法不傳衣,半夜出走至本寺之外遍撒法種,從此法脈傳承由原來的一脈單傳擴展為一花開五葉,禪法大興於中國南方;檯面上傳位於神秀,於北方鞏固權利中心,安定舊有組織人心。如同企業經營模式之創新變革,將品牌、文化、特色大量複製,透過分銷、授權使組織擴展迅速,版圖大增;同時亦兼顧舊有員工之心態,以穩定保守策略安定人心。
如今,領導者必須認清的事實是:全球勞動人口的組成,正經歷巨變:四年內,在1977年和1997年間出生的千禧世代,將占全球員工人數近半。千禧世代是目前職場上最年輕的世代,與還在職場上的嬰兒潮與X世代,在思維方式和行事作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於是,「上個世代」的主管,要指導這些看來「不按牌理出牌」的新興工作族群,必須具備「換位思考」的智慧,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肆、結語
佛教中,有菩薩為千手千眼,其相上的喻義,代表千種智慧與千種能力。企業體中,員工如同千手千眼,各具特色;企業主若能以千手千眼菩薩的智慧運用於企業領導,廣納多元人才,統整、善用個人之獨特性,使企業發揮多元實力與觸角。
臨濟宗祖師曾於山門栽種松樹,弟子問為何栽松?祖師答:
一為山門添景致
二為後人立標榜
企業領導者將企業經營視為佛法度生事業,以其自身「信、願、行」修習內聖之道,帶人則以「慈悲、智慧」外王之方便,必能開創企業新局,為「山門添景致」,進而打造二十一世紀企業典範,為「後人立標榜」。
伍、參考資料
佛教典籍
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
二、《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
三、《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唐.實叉難陀譯
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唐.實叉難陀譯
五、《六祖壇經》曹溪原本
管理學
一、〈找出叛逆血液裡的創新力—賈伯斯教你設計人生〉妮洛佛.莫晨特 Nilofer Merchant,哈佛商業評論2011 特刊。
二、〈栽培自己九大全球力〉曼索.賈維丹 Mansour Javidan,瑪麗.蒂加登 Mary Teagarden,大衛.波溫 David Bowen,哈佛商業評論2010四月。
三、〈成功者沒告訴你的好習慣〉張毅君,吳玉禎,吳和懋,商業週刊1243期,2011.9.19~2011.9.25
 
釋見輝簡歷
學歷: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台灣中台佛學研究所 碩士
澳洲雪梨大學管理學 碩士
曾任:
       台灣中台佛教學院 教務長
       台灣新竹普宏精舍 住持
       台灣桃園普平精舍 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