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相關活動 >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世界佛教企業論壇論文輯
論文:從六和敬六度四攝談企業的和諧發展--黃書瑋
2015-09-18


從六和敬六度四攝談企業的和諧發展
黃書瑋
台灣綠藻公司駐會執行董事、中華佛教居士會榮譽理事長
臺北市艋舺龍山寺副董事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副會長
 
前   言
    企業指經營營利事業的組織體,其定義為“訂定計劃監督管理,以實踐其創設目的的企業體”。六和敬是佛教僧團保持和諧的重要精神指標,將六和敬精神引入企業團隊中,對建設和諧的團隊有重大的幫助,若欲將佛教帶入企業,應給予高度的重視。
    佛教很重視企業精神理念,佛陀本著有組織計劃的企業精神而創建僧團,唐代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太虛大師整理僧伽制度都是企業精神的具體展現。佛教界要推動法輪,必須有充分的經濟能力,而運用佛教智慧經營事業,則能獲取如法的利益,回饋佛教。
    凡是有利國計民生,對社會經濟有所增益的現代化事業,佛教徒都應該積極參與。企業要能成功經營獲取利益,群我關係的和諧是最重要的。僧團叢林以無事為興隆的要件,端賴六和敬規範大眾的身口意,而菩薩度眾以六度(又稱六波羅蜜Paramita)、四攝為法門,方便而善巧,和諧而無諍。企業成員若能以六度自化,以四攝化他,則企業的內部必能和樂團結,同心協力為企業奮鬥。

佛教六和敬的意義與企業倫理
    先談談什麼是佛教的六和敬?六和敬是指「身和同住,見和同解,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這是僧團必須遵守的規矩。應用到企業管理做為規範時,有六個重點,就是「身(body),口(speech),意(mind),戒,見,利」。「身」指的是企業全體同仁的行為儀表,「口」指的是同事的語言表達,「意」指的是員工的情感態度,「戒」指的是公司的規章制度,「見」指的是經營管理的見解判斷,「利」指的是企業盈餘與員工的利益。這六點都是企業體要建設一支和諧團隊所不可或缺的要件。
    「身和同住」是同事與同事之間能和平相處,講究的是規矩禮儀。一個優秀的企業體員工,必然有莊嚴的規矩禮儀,以良好的儀態展現在客戶面前,才能使企業體獲得良好形象。企業發展有賴內部的團結,而內部的團結則須規矩禮儀,無規矩不能成方圓,方是外表的禮儀,圓是內在的精神氣質。沒有禮儀的團隊就會鬆散,缺乏戰鬥力,所以「身和同住」是企業和諧發展的第一步。
    「口和無諍」不是說員工之間不能有不同的看法,而是要求員工間不能因為私利而去生諍。企業體要做到口和無諍,需要有共同的語言,有了共同的語言,同事之間,員工與企業管理者之間就容易溝通,不會產生誤會乃至矛盾。企業管理者可以指正員工,但絕不能責罵員工,和氣生財,兩者是相互依存的。
    「意和同悅」是要培養同事間的共同心理。企業管理者要關心每一位員工,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工作上的困難,讓他們感受到企業大家庭的溫暖,他們就會感激你,願意為企業付出心力與汗水。
    「戒和同修」是說企業的規章制度一定要制定得合情合理,讓員工都願意接受,而且在執行過程中一定要公正平等,絕不徇私舞弊,這樣員工才願意共同遵守企業體的規章制度。在規章制度實施的過程中要避免刻板僵化,過了時宜的,不合理的要即時修改;當然不能以企業管理者的個人意志為尊,而是要廣泛徵求員工的意見,進行修正,如此員工才會遵循規章制度,才能充分發揮員工的工作效率。
    「見和同解」是企業要有近期和遠期的發展目標,要經常鼓勵員工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而不是各執己見,各自為政。思想決定行動,在原則上統一思想是有必要的,有了相同的見解才能順利進行合作。企業管理者可運用員工大會等給員工做思想教育,讓員工徹底瞭解企業體的既定方針,莫讓員工在思想上產生紊亂的現象。治理企業的根本在治心,只要讓員工齊心協力,則沒有辦不好的企業。
    但僅依精神上的教育和制度上的規約是不夠的,畢竟無恆產而有恒心者,唯企業管理者,至於一般普通的員工,必須要有恆產後才會有恒心。「利和同均」應用在企業中並不是指平均主義,而是利益的分配必須按照統一的原則,依照員工貢獻的大小多寡來進行分配,不偏袒循私,沒有特殊的對待,員工才會滿意,才會積極努力工作以爭取更多的報酬。
    六和敬必須並存且要同時進行,缺一不可。有了六和敬的精神,企業團隊的和諧就能夠實現,但此時的和諧還並非是最高層次的和諧。六和敬在佛教裡屬於和合的事和,和合還有理合,叫做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擇滅無為。企業經營管理者如果志向高遠,才華卓絕,就會將六和敬發揮到極致,使團隊成員達到高度的融和,甚至消融,多化為一,團隊成了超人,擁有驚人的能量,遠遠超過員工眾多而缺乏六和敬的普通團隊,它將無往而不勝,是不可思議的化境!只要依照六合敬的精神去建設企業團隊,必定可以取得相當程度的進步。

六度(six paramitas)四攝的意義與實踐
    六度四攝是菩薩(bodhisattva)修行的法門,其中六度是自利而且利他,四攝則是以利他為主。六度,是梵語六波羅蜜多的意譯。波羅蜜多,簡稱波羅蜜,解作“到彼岸”,也就是“度”的意思,具有圓滿成就的含意。六度就是指菩薩藉著布施(generosity)、持戒(moral conduct)、忍辱(patience)、精進(exertion)、禪定(meditation)、般若(insight)這六種修行法門,從生死煩惱(poisons)的此岸到達菩提涅槃(nirvana)的彼岸,證得圓滿的成就。
六度的涵義指的是:
    (一)布施 ── 即是將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施捨予他人的行為,是菩薩修行的重要法門。布施能幫助我們破除慳貪,消除“我”、“我所”的執著,亦是培養福德的路徑。以恭敬心供養三寶、父母、師長謂之敬田;以悲憫心(悲心compassion)施予貧窮困苦的眾生謂之悲田。敬田、悲田都是福田,都是能長養福德、有所收穫的良田。
    布施的種類有三:1. 財施 指物質、金錢的施予,以及身體力行的服務等。2. 法施 指正知正見的傳授,善法的教化。3. 無畏施 指幫助眾生解決疑難遠離恐懼,在困境中給予支持與安慰;例如以慈祥的容顏、關懷的態度、柔和的聲音,讓眾生心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在這三種布施中,以法施價最高,得法者再將所學的善法轉授予人,讓學法的眾生獲得大利益。財施是最受歡迎的,因為有了財才能解決眾生現前當務之急。而無畏施反倒是最容易了,因為只要能耐心的聆聽、露出諒解的笑容,已經能令他人免於恐懼而得到很大的受用和安慰。
    布施應做到“三輪體空",即不執著有能布施的我、所布施之物,乃至有一實在的受惠者。若能夠這樣以“平等心”、“無分別心”常行布施,便能招感無量功德,成就圓滿的布施波羅蜜多。
    就企業體而言,布施就是要將本身所學,無私的奉獻給企業體,人人如此則企業體的能力日增,才能讓企業團隊更茁壯更成功。
    (二) 持戒 ── 即是遵守受持佛陀所制的戒條。菩薩所持的戒律,歸納有三類,名為"菩薩三聚淨戒"(菩薩戒bodhisattva vow):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1. 攝律儀戒禁制一切惡行的戒條,例如居士五戒、八戒,出家眾比丘、比丘尼戒等。2. 攝善法戒一切增長善法的戒條。菩薩發菩提心(bodhichitta)後,就要積累福德智慧資糧(accumulations of wisdom),所以凡是能夠促進道業、利益眾生(sentient beings)的善法,都應勤加修學,以能早成佛道。3. 饒益有情戒菩薩發菩提心,發願利益眾生,凡有利益於眾生的事,皆當義無反顧地去實踐。換言之,能利益眾生,教化有情的事,都屬饒益有情戒。
    以上三種戒條,攝律儀戒乃是其後二者的基礎,若不捨離惡行,建立自己的德行,是不能進一步攝善法和饒益有情的。
 應用在企業管理上要能讓每一個員工重視制度,必須要由企業主管以身作則,率先遵守,使人人遵守才會產生良好功能。
    (三) 忍辱 ── 忍辱可以對治瞋恚。菩薩修忍辱,是透過智慧思維,以清凈心、悲憫心,來面對、接受和安住於逆境中,是有別於一般凡夫那種無奈地接受的苦忍。菩薩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修行過程中,必須要經得起長時間磨練和面對種種困難的考驗;若不能安忍,則布施與持戒的功德,都會因此而被破壞殆盡,更不用說成就無上佛道,就好像世人所謂的“小不忍則亂大謀”。
    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則必須教導員工絕對遵守企業間的規矩典章,認真做事,不搬弄是非,這才是真正做到了持戒。
    忍辱分為三類:1.耐怨害忍 即如有怨家以打罵、訶斥、毀謗、譏諷等事來損害自己時,菩薩以智慧和悲憫心作出抉擇,明白到對方是為無明煩惱所驅使,心生憐憫,而生起教化救度之心。2.安受苦忍 乃能安心面對和忍受由於自身、大自然、人、畜等因素引起之各式各樣的痛苦和逆境。3.諦察法忍 即是在研究、觀察佛法真理時,不畏艱難、心無妄動,而能安住於其中。
    人生有緣才會相聚,要有惜福惜緣,互相關懷和忍讓的胸襟,能為對方著想,共同為公司奉獻心力,把同事當手足,公司當成家庭,如此,同事才會像一家人般,相處得更融洽。
    (四) 精進 ─ 精進可以對治懈怠。菩薩修學無量善法,以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生起勇敢向上、堅毅、不屈不撓的精進心。菩薩因精進,雖流轉生死,不失菩提心,究竟戰勝無常大鬼和魔王的誘惑。
    精進波羅蜜的精神,可喻為披甲勇士,統攝善法,以利樂一切有情為本願,不懼艱辛,恆久奮發,勇往直前,所謂:“假使熱鐵輪,於汝頂上轉,終不為此苦,退失菩提心”。
    企業體要不斷的讓員工自我激勵,充實教育,發揮潛在的智慧,積極奮鬥,要有鑽木取火,滴水穿石,力行不倦的精神,在企業經營方面更要能懂得犧牲奉獻,勤奮努力,有崇高理想的深遠計劃必定能夠突破難關成就事業。
    (五) 禪定 ─ 是梵語“禪那”的簡稱,含有“靜慮”、“思維修”,以及把散亂的心收攝起來,專注於一處的意思。禪定所對治的是散亂。心集中專注,不為內在煩惱和外境干擾,便能澄靜,正念和覺照生起,發揮智慧的光明作用。如《大智度論》中說:“譬如燃燈,燈雖能照,在大風中不能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若無禪定靜室,雖有智慧,其用不全,得禪定則實智慧生”。
    如果能在企業體內推展“五道”: “見面道好,委事道請,失禮道歉,偏勞道謝,賓至道迎”,使得“您好、請、抱歉、謝謝、歡迎”都能成為口頭禪,企業體就會像佛教的最高意境禪,使我們的心靈與生活得更快樂、和諧及順暢。
    (六) 般若 (prajna)─ 梵語,意譯智慧(wisdom),是用來對治愚癡的。般若(tantric wisdom)智慧(jnana)是建基於緣起法和八正道的正見,亦即是從明白和見到一切事物皆是由因緣和合(auspicious coincidence)而生,如夢如幻,繼而領會到事物不生不滅之空的特性─"空性(emptiness/shunyata)"。所以,般若有別於一般世間智慧,是能斷除微細和根深蒂固的煩惱之智慧。菩薩亦因為修行般若而得大自在,能住生死而不畏生死苦,斷煩惱而不入於涅槃,隨其心願流轉生死,廣度無量眾生。
    員工能認同與公司是事業的共同體,才能同心協力、同甘共苦、凝聚力量讓公司的營運邁向康莊大道。在言行觀念秉持異中求同的原則,不但可以展現團結合作精神,更可以顯現捨己從人的雅量 ,工作必能更順心如意。

四 攝:
    (一) 布施攝 
─ 當一個人受著種種痛苦時,是很難接受崇高的理想和教化的。菩薩行布施,能令眾生解決現前的困苦,從而得到滿足和安樂,更可令其生起親近之心,樂受引導;"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員工將其才藝發揮在工作上,講求績效,奠定公司繁榮的立基。企業體要能以造福社會人群為理想提供至誠服務才能創造互惠利益。
    (二) 愛語攝 ─
 愛語就是眾生喜愛聽到的語言。這可分為兩個層次:一、隨順世人喜愛的愛語:即以和樂的容顏,誠懇的態度向眾生講說讚歎隨喜、諒解關懷、慶賀慰問等的句語。二、隨順正法的愛語:菩薩順應眾生的根基和修行境界,作出適當的教導和指引,令其發菩提心,乃至在修行次第上能有所晉升,步向無上菩提。
     在企業體內說話要和氣,態度要尊重,表現親和力,促進團隊和諧合作。對於顧客做好各種服務且常懷感恩心,感謝顧客一再的愛護與惠顧,一定會與顧客共同成長繁榮。
    (三) 利行攝 ─
 能利益眾生的行為。這亦有兩個層次:一、菩薩以種種善巧方便的行為饒益眾生,使能獲得現在以至未來的利益;二、菩薩以愛語攝受眾生,教授正法後,應繼續以慈悲心、無愛染心,引導如法思維,隨法而起行,令其得到真正的利益。
    獎勵可以激勵主管及同仁發揮最大的潛力,追求最高的目標。所以制定利潤目標及獎勵方式,也是促進企業體和諧發展的動力。
     (四) 同事攝 ─ 因應眾生不同的根性和習氣,隨其所樂,與其共事或作修行助伴,使令生起親近心和信心,得入正法;即如觀世音菩薩(藏音Chenrezig/梵音Avalokiteshvara)的"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方便善巧。大乘菩薩修行同事攝,不單要因應眾生根機同事而行,亦應與眾生同享自己所有之福慧,皆共成佛道。
    企業與家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主管與員工間要以同理心相互關懷與尊重,員工家庭愈美滿,則企業繁榮的基礎愈堅固,而企業的基礎愈堅固,則員工的家庭就愈安定富足。經營企業與經營家庭的道理是一樣的,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善盡自己的職責,用經營家庭的使命感來經營公司事業,就是促進企業繁榮的後盾。
 
結語
    解脫乘(yana/path to liberation)的行者,修行八正道以正見為主;修行六波羅蜜(six paramitas),亦以般若(prajna/ knowledge)為導,所以有「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之說。經過般若的引導和駕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能與「緣起」、「空正見」相應,而達至圓滿成就的波羅蜜。例如,行布施時,若以般若智慧引導,便能做到「三輪體空」的布施波羅蜜;若不與般若智慧相應,布施就只能成為人天乘的福業(Karma)。所以必須修學般若波羅蜜(prajnapararmita),才能成就無上佛道(Buddha path),故般若被尊稱為「諸佛之母」的原因。
    修行六度,能累積福德和智慧資糧,以莊嚴無上菩提(菩提心bodhichitta/mind of enlightenment)。其中布施、持戒、忍辱是偏重於利他的福德道;禪定與智慧是偏重於自利的智慧道(path);而精進則是通於二者。所以,雖說般若為六度之首,但是為了成就福德與智慧二資糧,應該六度並重,不應偏廢。因此,由淺入深的修行,雖然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偏重,但最後還是要六度萬行齊修,才能有成就圓滿的佛果。
    以上分別將六和敬、六度、四攝的精神引入企業團隊中,如果一個企業體能夠以佛教的六和敬、六度、四攝的基本教理,來教化與管理其主管與員工,必然會和諧發展。只要共同攜手、同心一致,共創事業更光明的康莊大道必然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