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佛教動態 > 佛教文章
佛教文章
以創意五明推廣佛教文化教育  鄭振煌
2011-12-18


以創意五明推廣佛教文化教育     鄭振煌

 
前言:佛教即五明
 
佛教博大精深,闡明人生宇宙的真理。人生宇宙的真理,其體性是真空,其相用是妙有。真空是勝義諦,妙有是世俗諦。勝義不離世俗,即世俗顯勝義;真空能生妙有,即妙有等真空。
  在佛教二千五百餘年的流變中,五明是其主要內涵。內明是體,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是相用。相用不離體,體能生相用。體性隨緣而不變,相用不變而隨緣。
  五明是佛教的文化教育。約偏重而言,內明是教育,餘四外明是文化;內明是核心,餘四外明是外延。推廣佛教,必須堅持內明的純正無瑕,餘四外明則許通權達變,前者契理,後者契機。
  內明可以解脫生命的輪迴,餘四外明則可確保生活的圓滿。故五明為眾生之要務,人人所必須。佛弟子弘法利生,當以五明為利器。
  創意為生存之道,墨守成規者必遭淘汰。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佛教為開放性的宗教,時時在吸取新養分,反哺眾生以人類文化之精華,教之育之,使明明德,使止於至善。
 
內明:五乘因果妙理之學
 
內明是明白吾人內身心五蘊之學。五蘊是眾生生命的基礎,也是眾生三世輪迴的業因和果報之所依。生命的或苦或樂或福或禍,業因的或善或惡或無記或清淨,果報的或三界浮沉或生死解脫或輪涅不二,都離不開五蘊。
  因此,修行就是五蘊圓滿的因,色蘊要修到內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外色要保育環境成為淨土;受想行三蘊要修到八風吹不動,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識蘊要修到一切種智圓成,大慈大悲。五乘因果便是修行的過程。

乘是車船或運載的意思。五乘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人乘的因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人乘的果是不墮落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可得往生人道。

天乘的因是身三善業、口四善業、意三善業;天乘的果是得生欲界天,享天福。

聲聞乘的因是思維四諦十六行相;聲聞乘的果是得證阿羅漢的涅槃寂靜。

緣覺乘的因是思維十二因緣;緣覺乘的果是得證辟支佛。

菩薩乘的因是六度萬行;菩薩乘的果是成佛。

因果是普世真理,宇宙萬物不離因果,人生也是因果的呈現,自作自受則是最公平的道德因果律。
佛教的教育內容是五乘因果,吾人在推廣佛教教育時,應採用現代語言、現代知識、現代詞彙、現代科技媒體,才能契合現代人心,回應現代問題。
 
因明:論理學(遲輯學)
 
因果固然是通古徹今的真理,但因果的關係非常錯綜複雜,就時間而言,從無始以來到前一剎那的自己所造業,都是此一剎那果報的因,其影響力更延伸至無終的未來;就空間而言,任一眾生的起心動念都與整個法界息息相關。
  「欲知過去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欲有善果,先造善因,故「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常人無知,或計無因果,或非因計因,或非果計果,故顛倒妄想,永劫沉淪。如何建立正確的因果關係,便是解脫與否的第一步。
  因明是研究因(理由)等之正(真確無誤)似(似是而非)的學問,也是破斥敵者(問難者),建立自家學說的方法。
  因(梵hetu)、指推理的根據、理由、原因;明,即顯明、知識、學問。因明,意指舉出理由而行論證的論理學。吾人思索事物時,天生具有推演的能力即根據已知事件以比較推演出未知事件。但此種比較推演的過程,若因思路混亂,界說不清,每易導致結論的偏差、顛倒,故須將此類比較推演方法,加以整理歸納,方可論究語言的過失、思索的正偏,從而導入正確的推論,這是因明的根本要義。
 
  立正破邪、自悟悟他則是因明的目標。
 
  自悟須依(真)現量、(真)比量,而避免似現量、似比量。正確的直覺性知識,得自戒定慧,稱為「真現量」;正確的推理性知識,稱為「真比量」。似現量、似比量均為誤謬的知識。現量和比量均屬知識性,係為引起悟他所作的立論根據。
  悟他須依(真)能立、(真)能破,不依似能立、似能破。立論合乎宗(主張、提案)、因(理由)、喻(例證、譬喻、實例等)三支作法,就屬於確實無誤,稱為「真能立」;若立論似是而非,則稱「似能立」。「能破」之目的在反駁並攻擊對方,若反駁無誤,稱為「真能破」;若有誤謬,則稱「似能破」。
  吾人在推廣佛教的文化教育時,用字遣詞須真能立,而非似能立;與對方論證時須真能破,而非似能破。最理想的是解行並重,如法修證,有真現量,而非似現量;推理時,須依真比量,而非似比量。如此方能言之有物,說之有理,攝受眾生,破迷啟悟。
 
  聲明:語言、文典之學
 
  聲明在印度,本指文字、音韻及語法之學。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典譯成中文,因訓詁、文法等與梵文大相逕庭,是故多不行聲明講習。唐代,玄奘等傳梵學,加以密教流傳,梵字悉曇之學遂勃興一時,有關著述也問世。後來演變成梵唄,諷誦吟詠倡頌等。即附音譜,諷詠偈頌、名號等的方法。
  今天,聲明可以泛指語言學、聲韻學、音樂、文字學、修辭學、文學、藝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等與美有關的學問。
  比丘若修頭陀行,少欲知足,不許歌詠,庶免分心。大乘佛教行菩薩道,須以美藝讚頌佛菩薩,莊嚴國土,廣度眾生。芸芸眾生尚迷於外物,欲其捨離,實非易事。「先以利鉤牽,後令入佛智。」佛教有豐富的文化,文化一方面是佛教傳承的載體,另一方面是傳承佛教的利器。吾人應深入聲明,以聲明弘法利生。
 
  醫方明:醫學、藥學、咒法之學
 
  醫方明係解說疾病、醫療、藥方、保健、衛生、飲食等的學問。經律之中,有關醫療的記載甚多,尤以律典中,對於瞻病的方法,所載甚詳,可視為佛教醫術的重要史料。
  佛教認為人類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四大失調乃疾病產生的主因,故其療病方法依照人體內四大失調而以油脂、酥、蜜等為重要藥材。
  病苦為眾苦之最,當今由於農藥和化學物品的濫用,空氣、水、食品、土壤、環境,甚至人心都遭受嚴重污染,病毒突變,怪病層出不窮,雖醫藥發達,亦不能根治疾病,反而有變本加厲之勢。
  人們在飽受病苦之際,若能以醫方明療癒,必可導入佛門。治病的方法,可以中西醫並行,並佐以佛教的信願、調息、調身、調心等法門,必臻奇效。
 
  工巧明:工藝、技術、算曆之學
 
  工巧明指通達技術、工藝、音樂、美術、書術、占相、咒術等之藝能學問。可分為二:(一)身工巧,指細工、書畫、舞蹈、刻鏤等藝能。(二)語工巧,指文詞讚詠、吟唱等藝能。
  《瑜伽師地論》卷二將工巧明分為營農、商賈、牧牛、事工、習學書算計數及印、習學所餘工巧業處等六種。同論卷十五則列舉營農工業、商估工業、事王工業、書算計度數印工業、占相工業、咒業工業、營造工業、生成工業、防邪工業、和合工業、成熟工業、音樂工業等十二種。《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四則指文辭讚詠、城邑營造、農田、商賈、音樂、卜算、天文、地理等一切藝能。
  今日科技突飛猛進,工巧明的範圍更廣,電子、電腦、電影、電視、廣播、網際網路、部落格、衛星導航、遠距視訊、手機、CD、VCD、DVD、youtube、facebook等皆是,不勝枚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已進入資訊時代,誰能掌握資訊,誰就是勝利者。
 
  結論:創意的弘法事業
 
  佛教的文化、教育與創意結合後,就變成「佛教文化創意事業」、「佛教教育創意事業」。
  吾人當以佛教的文化、教育為底蘊,以創意為核心,再借助科技和美學設計具體呈現,務求活潑、多元、自由、本土國際兼顧、團隊整合、傳承、累積資源轉變創新,順勢而行,化阻力為助力,以內明為體,餘四明為用。著重佛法的正知正見及其應用,以圓滿眾生的生命,解脫眾生的生死,建立人間淨土,實現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