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學佛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居士學佛
居士學佛
雕禪/雕刻大師鍾文堅受訪自述


雕禪

雕刻大師鍾文堅受訪自述

編者按:因鳩摩羅師利博士到埔里演講之機緣,特訪知名雕刻大師鍾文堅。年輕時就被稱為天才,看過就會刻,在雕刻界頗負盛名。以下為鍾大師自述文。

    日本著名的「翠雲堂」商社,專門做佛教事業,來台灣只採購最頂級的佛教用品,尤其是佛像。我二十歲時,在公司專司雕刻佛像臉部;社長要求見我一面,一見面就很訝異說:「你是累世刻佛像來的。」我當時年輕尚未學佛,非常歡喜被讚嘆。

禪修突破瓶頸

    我在藝術創作上也碰過瓶頸,譬如抓不到佛的大無畏精神。後來參訪洛陽龍門石窟,看到那尊大佛,非常感動,留下深刻印象,從那時候起,我就執著更高的境界。殊勝因緣讓我見到見猛法師,他非常慈悲,我告訴他:「我好像碰到瓶頸了,請師父開示。」師父說:「你要不要閉關?」

    忙忙碌碌,為了經商,為了生活,雖然學佛多年,見過很多高僧大德,但是我都只是初學,完全沒有深入佛法,台語說:「拿香隨拜。」就是我這種人,很感慨浪擲時光,太可惜了,佛法難聞啊!

    師父要我閉關,我深深體會到,我們的智慧被貪瞋痴慢疑五毒窒障,只要心清淨,只要心力、定力夠,沒有什麼做不到的。從那刻起,我一定想辦法每年都要打禪七,最長坐禪連續三十幾天,把公司丟著,公司的員工說我不負責任,完全不管公司經營,手機關掉,一通電話都不打。

    我在藝術創作當中,體悟到三法印的空、無常、無我境界,這是從坐禪中慢慢領會到的訣竅。任何人、任何行業,尤其是藝術家,如果要達到最高境界,必須修行。這一世來到人世間,一定要親近佛法,要信、願、行,力道才強。

創作是快樂的事

    我有一個習慣,若是沒有做過的作品,完全挑戰性的,渾身都是勁,如果第二次做同樣的作品,就沒有動力。與眾不同的設計,我才有動力。

    立體雕刻要先有構圖。《佛說造佛量度經》記載,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雖然沒辦法完全雕刻出來,但大原則絕對不變,這是規範式的傳統藝術。

    我從事沈香木創作,因為木材長達數百年甚至千年,所以具有不可思議的能量。雕刻是天地人的組合,也是因緣法的呈現。對方必須很誠意的請我雕刻,這是我的原則,我沒有把它當作事業,而是快樂的創作。我的座右銘:放輕鬆,還是放輕鬆,做一個快樂的修行人。從禪中體悟到創作的快樂,不能有一點壓力。

    我自己比喻,我跟沈香木在談戀愛。一個女生雖然很莊嚴,但如果跟你沒有緣份,你就會把她看成很平凡;如果跟你有緣份,你就會一見鍾情。

    雕刻之前,我會先把沈香木拿在手上玩,不經大腦,不用思維,完全放空。主題出來了,再琢磨細目,整個構圖就完成。

    我從小就熱愛雕刻,當一個主題出來後,就算三更半夜,也要完成,非常快樂。現在老了,沒有體力,會放下來。當第一刀刻下去,手像電動一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完成,深深體會到放空可以抵達最高境界。

啟發轉性

    我在日本和香港各舉辦過一次作品展示會。我有一件不流通的作品,刀法精緻,神情、紋路我都非常喜歡。

    我喜歡做啟發性的作品。我在內地做了一件作品「骰子」,以掙扎的表情,隱喻有個人第一眼看到有人在賭博,衝動鑽進賭場,賭到一半,發覺不對想逃,卻被一隻手抓住,沒輸光不准走。他掉進泥淖,輸得只剩內褲。

    「屠夫」提醒相由心生,表現五戒裡的殺戒。豬頭人身叼個煙,拿一把刀子,擺出殺豬的姿勢,矮矮胖胖的樣子。

    「品酒」有三個人和一個大酒甕。二位朋友在討論酒有什麼好喝的,想不透為什麼很多人迷戀在酒甕裡面。一位將酒甕抬高,一位好奇的想往裡面看清楚。一位說我聞到酒就醉,一位說我喝一口就醉;第三位已喝半醉,不理他們,坐在椅子上打盹。

    我一直想在國際上展覽,用作品喚醒一些執著的人。但是有些作品太直接,像「屠夫」,就不能展示,以免結惡緣。

    我也喜歡做抽象的作品,不被固定的形象框住。佛像應如何表示佛的神情?佛在菩提樹下悟到什麼呢?我覺得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就要深思才能拿捏神情。

    雕刻作品,只能讓人看到修行的表相。心要靜下來,好好看表情,就會感受到佛陀的大無畏、慈悲、威儀和大丈夫相,圓滿莊嚴。

    日本人以「佛師」尊稱刻佛像的大師,其地位不亞於出家眾。必須身口意清淨,才能將佛陀的精神表露無遺。

    我有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放在佛光山道場,不一樣的風格,運用幾何觀念疊出來的,幾十米高互相錯開,遠遠就能看得很清楚我的創作。

回歸故鄉

    師父常開示:行住坐臥都是禪。每一種法門都有它殊勝的地方,我禪淨雙修。睡不著時念佛,躺著念佛到睡著,走路運動念佛,以前遇到人說早安,現在都說阿彌陀佛。我生了一場病後,知道應加緊修行,卻覺得時間不夠用。創業時的名利心現在已放下,公司組織架構已完成,我把一切業務都交給年輕人,回到自己的家。我想成立一個討論佛學、交流佛法的場所,來的都是善知識,都是菩薩。我發願行菩薩道,利益眾生,護持正法,有生之年,為佛法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