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學佛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居士學佛
居士學佛
居士佛教之概說


居士佛教簡介

居士一詞來自於中國古書上常記載之文人學去朝庭命官退隱後深居簡出,甚至歸隱家園,所謂隱居之士,簡稱「居士」,中國佛教當翻譯梵文佛經時把梵文之Kalapati一詞譯成中文時也冠居士做為何Kalapati之譯文,自此中國佛教便把在家學佛者,譽為佛教居士之來源。慧遠大師在「維摩經疏」書中說,居士有二種,(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去,(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故稱在家學佛者為「居去」。然「居士佛教」一詞是指清朝末年有一批學者為振興佛教,把哀微的佛教從危境中拯救回生,以高雅之學風提倡佛學,促使當時士大夫階層、文人雅士竟相研佛理,佛理,盛興刻經流通,弘揚佛法,捐資辦學,培育佛教之僧侶人材,並在高等學府宣講佛學,介紹佛教哲理,這是清末居士掀起佛學的新浪潮。此後,佛教居士眾開始直接參與佛教的推動工作,講學說法、刻經流通,開辦佛學院,是推動佛教運動的部份努力,這便形成了「居士佛教」的因緣。
 
居士佛教的提倡
 
自從楊仁山居士鑒於清末佛教衰微,佛法已達滅跡的地步,痛心疾首,而把寶貴的中年時光捐出,為振興佛教、光揚佛法而默默耕耘,除了在南京設立「南京刻經處」大量印刷經書,廣為流傳外,開設佛學研究會,據說這研究會是中國自古而今由居去創設的第一所組織,此組織除了集合當代的文人學去,社會有名望之人去研討振興佛教大業,開堂講演佛法,設立佛學堂、研究佛法會,使佛教由死亡邊緣回返人間社會,大奮人心,佛教因而興盛一時,奠下了近代佛教發展的基礎。清末之後民初時期中國各地居士們爭先恐後地組織念佛會、佛學研究會、佛教慈善社、蓮社等等不一而終,居士林組織也因時機成熱而產生,這種種因緣無論宜接或間接都無法脫離楊居士對近代「居士佛教」的啟發作用,美國哈佛大學東南亞研究完中心主任豪威教授說,「楊文會先生,是中國佛教復興之父」。
楊仁山居士對復興佛教有卓越成果,他對佛教的愛護和熱誠是無法以筆墨來形容,尤其對清末以後佛教的光大,居去佛教的開拓是有目共賭的,甚至因為他的信佛學佛的執著影響了當時文化藝術界、官宦、文人學士都投向佛學,研究佛法,佛教一時興盛影響深遠。
事實上,居士學佛自從東漢以來代代均有人材倍出,佛學學習之盛,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文風,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格局,不過楊居士之前之居士佛教是間斷的,沒有一貫性的,也缺乏組織性,均以個人的嗜好或個人的信仰而從事佛學研究。楊居士之從事佛教事業是有組織性、有計劃性、有長遠性的安排,從基本上著手,建立人材資源寶庫,以教育入門,建設佛教文化事業,以教育穩定佛教的基礎,主張全國寺院自費興辦學校,提高僧眾的知識水準。清朝末年與楊居士同期學佛者,計有林則徐、彭升、羅有高、汪縉、龔自強、魏源,除此外尚有玉梅叔、魏剛己、趙忠尚、劉開生、張甫齋、曹鏡初、許雲虛等與楊居士共創刻經處。楊居士之後,則有章太炎、梁啟超、梅光梅、夏曾佑、鄭學川、徐蔚如、曹鏡初投入佛學的研究,發揮居士對佛教發展的功能,對後期的佛教影響起了極大的作用。光宣年間,江南地區居士佛教已逐漸形成,實以楊仁山為中心人物,與楊居士共同研究佛學的一批早期的朋友是王梅叔、魏剛己、趙惠甫、劉開生、張浦齋、曹鏡初、許雲虛等,他們也是最協助楊居士創立金陵刻經處的人,但唯楊居士始終其事。祗恆精舍開創於光緒三十四年是佛教界第一所現代學院,是佛教近代史土一件大事,當時尚有陳三立、沈曾植、夏曾佑、月霞法師也協助楊居士辦學。尤其是月霞法師對楊居士祟信有加,他對楊居去頂禮並宣稱楊居士是菩薩在世。
 
辦學興教是楊居士振興佛教的基本理論
 
祗恆精舍開學時,學生共十多位,現可查到者計有,出家眾是釋仁山、釋惠敏、釋開悟、釋智光、釋觀同、釋栖雲、擇了悟、擇善亮,還有近代佛教大師太虛大師,在家衆邱虛明,餘者無所查出。
在祗恆精舍擔任教職者,楊仁山居去自己擔任講授佛學(講授楞嚴經),教授國文者是保慶名士,李曉暾,教授英文者是革命詩僧,蘇曼殊,學監是天台名宿,締閑法師,這數位師資是當時佛教名士也是大學士。
楊居士的入門弟子計有,歐陽竟無、梅光義、桂伯華、李證剛、黎端甫、李谵緣、譚嗣同、章太炎、孫少候、梅擷芸、剻若木等人。楊居士眾弟子中最為注目的是清末才子及革命家,、譚嗣同,譚居士在鼓吹革命之餘,投身楊居士座下學佛研究佛法,後隨康有為提倡變法維新運動,戊戌維新政變失敗而壯烈犧牲,譚居士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佛家思想自我犧牲而喚起世人對挽救祖國民族大業的醒覺。梁啟超形容譚嗣同的犧牲是「革命烈士」第一個犧牲的烈士。他被處決前有一封信給楊文會居士,便是表現他對學佛之誠,對楊居士鞠躬盡卒之敬仰。譚致楊之信抄錄如下..
「仁翁大人函文﹒﹒金陸聽法,明月中庭,此心有得,不勝感念。梁卓如言﹒﹒「佛門止有世間出世間一一法。出世間者,當伏處深山,還水搬柴,終日止食一粒米,以苦其身,修成善果,再來投胎入世,以普度眾生。若不能忍此苦,便當修世間法,五倫五常,無一不要做到極處﹒,不問如何極繁極瑣極困苦之事,皆當為之,不使有頃刻安逸一一者之間,便無立足之地,有之,即地獄也。」此蓋得於其師康長素者也。嗣同深眛斯義,於世間出世間兩無所處。苟有所悟,其惟地藏乎?「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