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佛教居士會
進階查詢
  • 查詢關鍵字(限10字內):
  • 日期區間:
    Calendar
  • 至:
    Calendar
  • 送出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第二屆世界佛教企業論壇專訪系列-在工作中悟道
2011-12-20


受訪人:企業論壇論文發表人        梁崇明 大千出版社社長

採訪人:方繼德
 
論文:在工作中悟道
 
放下我執 創造職場新契機
 
放下既有框框 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問: 您從開始接觸佛教,到創立自己的佛教出版事業,是不是能請梁社長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創業歷程。
 
答: 當我接觸佛教後,一直想要有機會能宣揚佛法教義,當時,最直接就是想到助印經書,所以我民國81年成立了一家大通,84年成立了大千出版社,透過書籍的印刷傳播,來實現當時的夢想。
 
問: 聽說您當時都沒有出版業的經驗,還有人預言您兩個月內會關門大吉。
 
答: 呵呵,的確是的。以當時的狀態竟然敢發這樣願,從旁人看起來,是真的很瘋狂。因為不懂,所以一路上也跌跌撞撞吃了不少虧。但也因為我沒有當時的出版業思維的禁錮,才有機會能以自己的想法,帶領這個事業走出一條路,直到今天。
 
問: 有人說販賣佛教經書,就是販賣如來,您對這樣的質疑怎麼看待?
 
答: 嗯,這個問題很重要。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初發心,你當時發的願力與動機,就會決定你的未來。成立公司來完成這樣的願力,是一種入世的手段。在佛教經典的部分,我們很認真的努力製作出,讓大眾能夠接受與閱讀的書籍。把過去比較艱澀難懂的佛理,透過符合現代人需求與口味來給予呈現。
 
問: 所以時代在變,觀念也要變,我有觀察到,有很多助印的佛經,但是常常堆在醫院佛堂或公車站流通,放了兩三年後也流通不完,最後發黃爛掉,實在罪過。
 
答: 的確有這樣的現象。年輕人不會去拿這些經書,而中老年人可能家中就已經好多本了,所以也不會去拿。所以,為了佛法的推廣,我們致力讓這些佛理以更生活化的書籍呈現,讓佛法進入人們生活當中。
 
問 :有關佛法與職場的書籍,像是:《當和尚遇到鑽石》的作者麥可羅西、以及法鼓山聖嚴法語或慈濟《靜思語》等等,都有提到佛教修行者面對外境時應該有的心態。這次社長特別推薦的這一本: 《在工作中悟道-開心工作的35項修練》。為什麼您會特別想要推薦這本書呢?
 
答 :推薦的原因,很簡單。他是我公司出版的書籍(笑)。當然,除了這個以外,這本書特別之處在於,書中有很多的實戰經驗與做法,透過很明確的步驟來幫助讀者一步一步達成目標,相較一般只有格言或是理論式陳述的書籍,這本書把這個工作環境分析得更細膩清晰,我們提供了更明確的方向與入手方式。
 
壓力與放鬆,工作與生活本為一體
問 : 常常有人會說,工作很痛苦,壓力很大,請問梁社長為什麼會痛苦呢?
 
答 : 這是因為,很多人把「工作」與「休閒生活」,當成是兩件事。所以他在工作的時候,覺得壓力很大,而休閒的時候又當成是放鬆。因為,放鬆休閒是人的本性,所以漸漸的,他就把工作視為休閒的敵人,到最後工作就變成自己的敵人。這就是二元對立後,所產生的狀態。一但有了對立,就會有偏好與分別心。而這就是工作痛苦的根源。
 
問 : 所以社長您覺得工作與休閒、壓力與放鬆是同一件事 ? 這好像邏輯上說不通啊。
 
答 : 哈哈。這世間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個整體,不會有單獨好的存在,也不會有單獨壞的存在。因為有我執,所以有分別心,一有分別心,則會有好壞、好惡。所以如果沒有放鬆,那麼哪來的壓力,沒有壓力,又哪來的放鬆呢?
 
而常覺得職場有很大壓力,通常是「為賺錢而工作」,你的目標是錢。所以,會有得失比較。如果是「為工作而賺錢」,這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努力工作,忘我投入,創造價值,錢自然就會過來。
 
問 :所以,這就是像中國的太極?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誰也分不開彼此。然後化成完整的圓?
 
答 : 是的。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問 :說到這我想要請教梁社長,這樣的思維,落實到第一線的職場環境,還適用嗎? 會不會有點打高空不切實際? 因為老闆VS員工、主管VS基層、設計VS 企劃、好員工VS 壞員工,的確有太多立場的不同與衝突。
 
答 :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你讓這樣的衝突越演越烈,結果會怎麼樣?
 
問 : 當然是很慘啊,不但讓衝突的雙方充滿仇恨,而且組織也無法好好地運轉,嚴重影響公司的績效。
 
放下我執,力量就來
答 :是的。這就是因為組織內部兩股力量沒有很好的融合,這跟上位者或管理者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沒有放下我執,導致產生分別心,所感招的業果。
 
所以,老闆與員工不可以對立,主管與員工不可以對立。這樣才能發揮組織最大的成效。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方向與目標,互相發揮自己的強項,彼此依賴完成任務,這樣就可以為組織產生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
 
問 :說到底,根源就是在我執?
 
答 : 是的。我執也會造成員工自己、主管自己、團隊、或是整個公司,被困在原來的境界裡面,走不出來。無法接受新思維,無法接受新作法,也無法有新的策略與行動。也因為有我執,公司反而變成沒有力量,也無法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最後就會僵化。人僵就死,企業僵就會被市場吞滅。
 
所以,放下我執,則一切資源都可為我所用。這樣的力量更為強大持久。
 
問 : 雖然說放下執著,一切隨緣。但是,在公司運轉的實務上還是會面臨許多的衝突,那要怎麼解決呢?
 
答 :首先,我必須要強調並糾正你。隨緣不是隨便與消極。隨緣是指「隨條件」,而盡心努力的去做。所以佛教修行者比任何人都積極,有任何的機會都不放過。眼觀市場機會,了解自身條件後,一旦發現適合時機就像脫韁野馬,就會一無反顧、直奔終點、盡力達成,這樣成功率才會提高。
 
至於你說的衝突該怎麼解決,我想只有「慈悲與智慧雙運」,才能圓滿解答你的問題。
 
慈悲與智慧雙運 佛法才能真正入世
問 : 慈悲與智慧雙運 ?
 
答 : 隨著我執漸漸消滅,你會發現你對任何事情就不會有執著,也會用更客觀的方式來檢視。當你看到非常執著的人事物時,你就會生起巨大的慈悲心,想要來幫助他們,這時候憐憫他們都來不及,哪裡會有瞋恨或不滿呢?
 
接下來,就要利用智慧,以善巧的方式來解決他們的問題,讓他們放下對立與執著。所以壞事也會變好事。
 
所以,公司組織從上到下,一旦我執減少,這樣的衝突就會大大降低,大家工作得很快樂。
 
問 : 可是遇到能力或態度都不適合的員工,需要讓他離開公司,這是否有為慈悲圓滿本意 ?
 
答 :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微妙。我這裡先跟你分享一個故事:
 
有一個出家人要遠行,搭乘一個貿易團體的船渡大海。船上有五百商主,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惡念,想把其他的同伴害死。這個出家人有他心通,商人惡念一起,他就曉得了。這是利令智昏,不能勸他;你要是勸他,他想:「我的祕密被你洩漏了,頭一個殺你滅口。」出家人不是為自己,如果真的被殺了,能防止他害別人,菩薩也願意捨身救度一切眾生。但是這個事情又不能商量,怎麼辦?趁他不防備的時候,先把他殺了,這是開了殺戒。
 
出家人這麼做,救了全部人,這是開緣。因為如果這個事情讓壞人做成,其他同伴全部被殺死,財物被侵佔,他既犯殺戒又犯盜戒,果報在阿鼻地獄。他現在被人殺了,不墮阿鼻地獄;換言之,這是從阿鼻地獄把他救出來。
 
所以,這個時候不能不開緣。除非你不知道,知道了,一定要救眾生。佛法是活潑的,不是死板的,一定要懂得我是為利益眾生,不是為自己。
 
好,回到我們的主題。
 
身為主管,讓一個員工離開公司,這對這名員工可能是一種解脫,也可能讓組織能夠更好的繼續運轉。但不管結果如何,與離開的員工保持友善的關係與緣分,這是非常重要的,要讓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意才好。
 
這件事情也凸顯了你自己的問題,當時為什麼會讓這名員工進入公司,你自己也必須檢討思考,你的團隊和看人的眼光發生了甚麼事,並請檢視你的初衷。
 
問 : 最後一個問題請教社長,有的人經營企業是為了眾生,有的人經營企業是為了自己,想請問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發心 ?
 
答 : 為眾生也好,為自己也罷。不管如何,你都會發現其實,你都是在為法界做奉獻。你想看看,自己積累很多財富後,你可以買更貴且更好的東西,而賣這些東西的眾生,也因為你而發財賺錢。總體來說,你也是奉獻財富給法界。
 
問 : 了解,非常謝謝梁社長的分享,謝謝您。
答 : 不客氣,阿彌陀佛。